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罗城 > 旅游罗城 > 仫佬族
仫佬族

仫佬族史(部分内容)

调查笔录人:蓝 宇(瑶族,原县府农办室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经济师,科技拔尖人才,现县志特聘编纂员)

 

 仫佬族名称  仫佬族的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经过民族识别后报请政务院批准确认的。翻开史籍,明人李宗昉在《黔记》一书中名之为“狑家苗”“狇佬苗”。清人罗饶典在《黔南职方纪略》一书中认为:“晋代邛笮间有僚……其种蔓延今云黔粤,……遂名其役属之蛮为仆僚,……其僚讹为仆老,仆僚讹为木佬”。清乾隆二十九年编修的《柳州府志》载,“罗城有苗狑獞狼猺凡五种,怀远其有猺獞狪狑狙苗凡六种”;“狑者另也,诸蛮之外,别为一种,大藤罗运山中,其幽崖奥谷是生狑人不室而处”;“罗城县东一西一西七西九东五平东上里咸狑种,平西布政高悬里咸獞种,郡那等四堡咸狼种”。《新元史.宋隆济传》, “木娄苗” “木娄是最早出现的仫佬的先称。关于狑的较早记载见于《宋史》,书中说:“(乾道)七年,……卢溪诸蛮以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狑乘隙焚劫。…… 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顷为猺蛮侵掠,民皆转徒而田野荒秽。会守倅无远虑,乃以其田给靖州仡狑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租,所获甚微,……”“十一年,……沅州生界仡狑副峒官吴自由子三人贷丹砂麻阳县”。

《庆远府.苗蛮条》说,“天河僚在县东,又名姆佬”。1991年《广西民族研究》第三期发表潘世雄撰《仫佬族称考略》一文认为,仫佬族的“仫”字指的应是“母亲”,至于“佬”字。与仡佬族的“佬”字一样,是“僚”字的谐音。同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仫佬族》一书认为,仫佬族语言与同语族的壮、布衣、傣、侗、毛南、水、黎等族的语言相接近,都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至唐宋时代,先后称为西瓯、骆越、乌浒 、俚、僚、伶。

仫佬族人口较多的姓有罗、银、潘、吴、梁、谢六姓。本人调查为罗、潘、银三姓。

 

罗姓仫佬族  始祖祝融,皇帝轩辕氏颛顼之后,出自妘姓。祝融,字重黎,生于虞舜时期,佐夏禹治水,裔孙曾讳匡正,于武王三年征宣城(今湖北境内)有功为诸侯,建立罗国(今湖北境内),曾(匡正)名罗曾(罗匡正)为得姓始祖。裔孙凌甫封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罗城大罗村罗氏六冬族谱记,以祝融为一世,凌甫为二世,四十二世罗艺(随末幽州总管)生一子罗成,罗成生罗通、罗仁二子,罗通生罗英。元朝中期,七十七世罗玉,由湖南宝庆府武冈州桥头湾迁来罗城凤凰山脚下名罗义村(原县府旧址),娶本地苗寨女儿李氏为妻,生全操、全振、全忠、全聘、全斌、全超、好生七子,从小随母亲学苗话,分民族为仫佬族。后因官府用该地建衙,即迁下街园(今武装部院内),继迁罗姚村(今小罗村),再迁大罗村定居立业。

全操生十一、十二两个儿子。十一为六冬,十二为三冬。十一生佛初、佛起二子。佛初生凤竹一子,在大罗定居。全超妣王氏,在平乐定居。

明初,罗玉带满子(七子)好生返回湖南武冈桥头湾发展一脉于罗家冲种田乐业。好生妣王氏,生尚仲、尚全二子。罗玉重返罗城途中下落不明,传说被坏人谋害至死。

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六冬订立了班辈诗,诗曰:

佛凤法士炳,朝连明永廷;

玉代现居福,禄寿日月星;

安邦昌盛世,定国封侯兴;

顺义广隆茂,展开振荣音;

家声高雅秀,富贵显洪斌;

源良克远绍,光祖启耀群。

民国十六年秋,在大罗村前建设罗氏宗祠一幢,重新修编统一的字辈诗二十字(不分冬的罗氏宗族),按二十代周而复始应用。诗曰:

辅佐资良弼,安邦纪世家;

英雄相继起,永远振中华。

从祝融至罗小周(原名罗现忠)(大罗、小罗、孔章三村民委主任)为九十二世,从罗玉排起,为一十六世。六冬最小已到“日”字辈,罗玉起为二十一世。孔章村罗氏为罗孔章、罗孔玉、罗孔强三兄弟从福建来。

以罗姓仫佬族为主的屯子有26个,主要分布在东门镇辖的章罗、勒俄、德音等村。章罗村有三个:大罗(建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小罗(建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13年)、孔章(建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18年)。勒俄村有十个:倒定峒、手巾峒、磨峒、高境峒、北朝峒、石滩峒、小峒、谭翁峒、高坳、山猪塘。德音村有七个:桐漏峒、竹叶峒、马流峒、十五峒、麻疯峒、红峒、平岭。大境村有一个:崇柏。横岸村有一个:大罗(建于明嘉庆九年公元1530年)。龙岸镇三灵村有一个:马寨,八联村有二个:别桥、冲打。小长安镇龙腾村有一个:地卡。

民国元年(1911年)二月建立的章罗罗氏宗祠《鼎建祠碑》说:“吾族为楚中望族,而罗玉祖于元朝年间来游西粤,见此地山水清奇、民风朴茂,遂于凤凰山下家焉。其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泊乎。有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西门对河迁县治,如此竟将吾聚族而居之罗义村移往西门外二、三里地方居住,即今之大小罗村及亦村是也……。查吾姓由湘来桂,散居柳庆一带者,如县属之黄金、寺门、安乐、宝坛、三防各村乡,其他宜山、柳城、马平、天河各县,莫不有吾姓聚族而居。”碑文说“吾祖公系湖南长沙省武冈州桥头村,幼年入籍江西,后随祖父至罗邑,居住罗义村,遂立业焉。”

罗氏分支于天河小稔村的祖坟墓碑说:“始祖本豫章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塘村,先代迁来粤西天河小稔村顶腾高户籍,因年湮日久,宗支薄记失传。莫造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以上先祖难追稽,仅致远祖道理公,葬于罗邑寨任堡窗艾田岗,今记道理分支碑联而下,每代序清。使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遂立碑永垂不朽云。”

大小罗村仫佬族罗氏习俗,供祀公奶香火时,在供桌上,左边摆5杯酒、右边摆5碗饭、中间放10双筷、白切猪肉1碗、白切鸡1碗;每年六月初二日为半年节,以五色糯米饭供先祖,七月初七日至十五日,按上要求摆供品;结束时,将桌上的酒一杯饭一碗倒于门外地上,以示祭祀死于外面的玉公也!正月初二日供祀土地灶王爷时,在香火右边下面桌上,摆3杯酒、3碗饭、1双筷、半斤左右猪肉1块、全鸡1只,清明节扫墓摆设和供祀土地灶王爷同。倒酒入杯35次,最后烧纸钱和炮。礼毕!

2007年底统计,大罗屯有8个村民小组2761044人,其中仫佬族918人,占87.93%;耕地有790 亩,其中水田595亩,占75.32%,旱地195亩。全年粮食播面1150亩,粮食总产302.3吨。小罗屯有3个村民小组110444人,其中仫佬族368人,占82.88%;耕地有340亩,其中水田255亩,占75%,旱地85亩。全年粮食播面493亩,粮食总产126.4吨。孔章屯有1个村民小组90317人,其中仫佬族270人,占85.17%,耕地有225亩,其中水田170亩,占75.56%,旱地55亩;全年粮食播面30亩,粮食总产80.9吨。横岸村大罗屯有2个村民小组146532人,其中仫佬族517人,占97.2%;耕地有531亩,其中水田300亩,占56.5%,旱地231亩,全年粮食播面330亩,总产粮食119吨。

罗姓居住地,水田较多。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双季稻、早中晚玉米、六月黄豆、红薯,经济作物种植花生、油菜、蔬菜。

潘姓仫佬族  章罗大潘村、小潘村的潘氏,《潘氏宗祠碑记》称,远祖虢叔封于河南开封府荥阳县,后迁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凤凰街金鸡巷。遭逢乱世,再迁至浙江湖州府德清县。至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又逢世道大乱,再迁到湖南宝庆居住。到元朝初年(1280年后数年),始祖潘某带着长子潘葛、次子潘枝、三子潘亮迁居广西。……到元朝中叶,子孙又复分散,有的则去浔做官。有个潘三帝则去天河县的阿练里板册村,后再由板册村迁居罗城县龙良寨州村(今龙山)。现住木椁村的潘家,即是初至罗城县境的潘公平的后裔潘接、潘佞、潘俗兄弟的子孙。

德音、东门马山及柳城龙美潘村的潘氏祖先来源,大致与宗祠记述相同。

小潘村潘继祥编的《潘氏族谱》说,西周时,周文王的后代毕公高之子季孙封于潘邑(今陕西省北部),季孙后裔以这个地名为姓。先祖从河南荥阳迁来,时间于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1585年左右。来时一个人?还是带着家眷?没有资料,也没有传说。

老太公来时,先住小罗村北面300米左右名叫桥淹的地方,后迁大潘村定居。大潘村原有四户人,后他们搬走。这四户人,什么姓?记不清了。

葬于四把镇三堆老太奶谢氏墓碑文:原命生于嘉靖35年正月二十四日,故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初四日,享年七十三岁。孝子志道、弘道、体道、继道,孙潘元、寿镇、绍弟、潘怀,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立。

潘老太公不知何因,又去入赘桥头周家,故葬桥头铜钟岭。

班辈诗为:

    文尚廷岱现,绍世永家昌;

    忠心仁义远,富贵万年长。

载源公,有说是志道公,葬于小罗村西面田峒中间,配偶不详,民国二年1913年立碑。生子二:文才、文直。文才配妻曾氏,生子三:尚庆、尚友、尚贤。

尚贤是小潘村潘氏直系公公,生于康熙十年辛亥年1671年十月十九日卯时,死葬四龙山脚,甲山庚向兼卯酉分金。生子六:为高、为汗、为淳、为章、为英、为深。

潘为深,又名潘曼、潘娩,为尚贤公六子也,生于康熙癸巳年1713年二月初三日丑时,故于乾隆己酉178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丑时,享年77岁,葬于蛮王山西面山脚,有碑记。元配范氏,生于康熙戊戍年1718年十月二十日子时,故于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初六日子时,享年80岁,葬于村后忠现屋后菜地。生四男二女:腾和、腾明、腾爵、腾朝、丁妹、社妹。

娩公,(曼公)是小潘村创始人。17701775年左右,因大潘人多拥挤,公带领大儿腾和、二儿腾明、四儿腾朝和侄儿为高五儿沛高到小潘村建村立寨,时有四户20人。

仫佬族潘氏习俗:供祀公奶香火时,摆5杯酒、5碗饭、10双筷、白切猪肉1碗、白切鸡1碗;大年初二供祀土地灶王爷时,在香火右边下面桌上,摆3杯酒、3碗饭、1双筷、半斤左右猪肉1块、全鸡1只,清明节扫墓摆设和供祀土地灶王爷同。倒酒入杯35次,最后烧纸钱和炮。

2007年底统计,大潘屯有4个村民小组130524人,其中仫佬族468人,占89.31%,耕地有395亩,其中水田295亩,占74.68,旱地100亩。全年粮食播面570亩,粮食总产146.5吨。小潘屯有1个村民小组100378人,其中仫佬族318人,占84.13%;耕地有280亩,其中水田210亩,占75%,旱地70亩。全年粮食播面410亩,粮食总产106.1吨。

德音村有26个自然屯31个村民小组7963396人,其中仫佬族2874人,占84.63%,除谢一、二姓谢、吴一、二姓吴、十五峒姓罗、罗家姓罗、朱家姓朱外,其他都是潘姓。潘姓有5872405人,分别占73.74%70.82%。全村耕地2259亩,其中水田963亩、旱地1296亩,其中潘姓使用耕地1685亩、水田646亩、旱地1039亩,分别占74.59%67.08%80.17%。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早稻、玉米、红薯,全村年粮食播面3390亩,粮食总产1043吨。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油菜、蔬菜、生姜、辣椒、大蒜。生姜种植50亩,产量60吨,辣椒种植112亩,产量61吨,蒜头种植153亩,产量36吨。水果主要有梨、柿、桃、李。

凤梧村潘姓主要聚居于上凤立屯和下凤立屯,上凤立屯有6个村民小组242990人,其中仫佬族820人,占82.83%;耕地760亩,其中水田460亩,占60.53%,旱地300亩;下凤立屯有6个村民小组178612人,其中仫佬族462人,占75.49%;耕地533亩,其中水田380亩,占71.3%,旱地153亩。上下凤立全年粮食播面1557亩,粮食总产361吨。其中主要种植早稻339亩、产量149吨,中稻200亩、产量53吨,早中玉米513亩、产量130吨,六月黄豆100亩、晚玉米115亩、红薯290亩;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油菜、糖蔗、木薯。上凤立种植糖蔗350亩、糖蔗1152吨,木薯80亩、产量30吨。

银姓仫佬族  罗城文史第十辑,“银景旭编的罗城银氏(四冬)源流考”写,罗城银氏(四冬)之源流,始自《辞源》,继《中国姓氏起源》,进而《金史》,并考校罗城《银氏四冬族谱》及罗城银氏各世系族谱,罗城银氏源自完颜姓,是金朝帝胄郑王完颜永蹈(银术可)之后。郑王永蹈,本名银术可,系金世宗与元妃李氏所生之子。郑王貌俊伟,信相术,位尊权重,大定十一年(1171年)封腾王、徐王。明昌元年章宗即位,判彰德军节度使,明昌三年,判总刺武定军;明昌五年(1194年),章宗忌宗室,婢宠擅朝,以谋反罪赐皇叔郑王永蹈、妃卞玉及二子按春、阿辛、皇姑长乐公主于金中都燕京(北京)自尽。其子孙逃避南京开封府,遂以其父原名改姓为银,银姓自此始。

郑王子孙避居开封后,又逢元人(蒙古人)造反入侵中原,为逃元兵祸,分南北两向迁徒。北迁的一支走河南新乡出焦作,入山西,形成北方诸省的银氏后裔。南迁的一支经湖北、江西、湖南入广西琳州(罗城),形成南方诸省的银氏后裔。《银氏四冬族谱》序言,始祖文勋、文质,宋金之人氏,生居帝胄,因时叛乱,元逞干戈,迁居河南开封府无锡县,恐被驱而戳之,改金为银,迁往粤西琳州三防,立足未久,明朝始奠,而及新林(中石)。四世祖银道言到东岸村罗海珠入赘,奶罗氏死葬割鼻寺附近,有碑文。罗氏为仫佬族,银姓跟母为仫佬族也!银姓分有四、五、八冬。

《银氏五冬宗谱》写,银氏始祖穆轲,原姓金,原籍河南开封府无锡人氏,得姓地为彭城郡,故堂号为彭城堂。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9年),因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故曰“犯罪”,带长子文勋、二子文质、三子文隆、四子文降、五子文陪逃到新林里寨山岩下立村。文勋、文质二公顶四冬产业。文隆、文降、文陪三公顶五冬产业。始祖与文降公同归河南故里,留下四个儿子在此恳山耕地为业。不久,文陪公迁至通道安祥里寨城堡。

文隆生七子:宝钞、宝瓶、宝琚、宝所、宝县、宝州、宝府。公故葬北缺山下排文勋、文质二公墓。宝钞系文隆公之长子,娶妻吴氏,生一子:法温。宝钞故葬狮子山下,妣吴氏葬底坠。

葬于缺山五冬始祖文隆墓碑文:始祖讳文隆文降文陪原籍系河南省开封府无锡县人氏于大明洪武年间至于此境寨山岩下立屯至嘉靖年间始移于大村安业后降公复归南省陪公迁于通道独余祖降公乐居此土……明故始祖银讳文隆并始祖妣二人之墓  对联:落穴配金星必聚千秋富贵  佳城关玉带定生奕世英豪  横批:本立道生  落款:二代宝钞宝瓶宝琚宝所宝县宝州宝府三代法温……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三月初六日立。

十七代孙银世雄编的《银氏八冬宗谱》说,始祖银才鉴河南开封府和阳县人氏,妻罗氏,太祖银明富,妻吴氏,至咸丰皇帝,灾星叠见,刀枪四起,八年九年,兵马大作,同避呼暮岩内,被匪龙都爷烟岩,九死一生,或家余一二人,或家剩三四人,或家口尽亡,言之含咽。乾隆三年(1739年)岁次戊午秋月立宗支薄一本,腐烂又于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岁次已丑年再抄,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8)岁次丙午重抄,公元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统抄。第一代,银才鉴,妻罗氏,生一男:明富;银才伯,妻覃氏,不知生子几个;银才泰,妻李氏,不知生子几个。第二代,银明富,妻吴氏,生四男:福赐、文铁、文积、四哥。第三代,明富长子福赐,妻吴氏,生二男:承恩、承亿;文铁,妻罗氏,生二男:社根、社稳;文积,妻覃氏,生三男:社平、社轻、社计……一、二、三代,故都葬岜德土名。

四冬的班辈诗曰:

    文章亨道法,志大聚恩廷;

    济佩如良玉,安敦应景星。

    邦家恒盛富,世代兆咸宁;

    运化连庚甲,立朝启丙丁。

    致重维三品,怀奇自耀灵;

     期尊宜守素,光显贵明经。

五冬的班辈诗曰:

祖宽启广春,维联汉作珍;

继之昭胜景,大有展贤能。

泽长修俊业,福厚创毫英;

恩光延世代,德远足丰盈。

八冬的班辈诗曰:

家世联芳美,繁荣巨富昌,

华丰增广茂,万代永发长,

学业必显著,金玉积满箱,

凤起仰尚日,福禄可吉祥,

月恩常护佑,全族定兆康,

善义泽良浩,享寿如泰山。

2007年底统计,中石村有22个自然屯42个村民小组,除陈猛屯是罗姓和新辽屯是其他姓外,其余20个屯全部是银姓,20个屯是:大银、石围、上南、下南、巴德、乌猫、冲途、上北贯、下北贯、太平、塘底、德能、底镇、寨背、桥头、学田、天水、北社、呼略、沙子岭。其中大银屯有219540人,底镇屯有165640人,第三是石围屯有139450人。

全村有仫佬族5107人,占总人口5814人的87.84%;耕地2838亩,其中水田1976亩,占69.63%,旱地862亩。早稻播面760亩、产量201吨,中稻播面250亩、产量65吨,晚稻播面100亩、产量11吨,全年稻谷播面1950亩,总产818吨,加之旱地玉米、小麦、豆类,全年粮食播面4087亩,总产1100吨。田多稻谷多,分别占耕地面积69.63%和粮食总产74.36%。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油菜、木薯、烤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