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罗城 > 旅游罗城 > 仫佬族非遗文化

八、抢粽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字体: 2016-11-30 19:46来源: 365bet在线投注 作者: sysadmin 浏览量:

八、抢粽粑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仫佬族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每逢中秋、依饭节、春节等重大节日,仫佬族各村寨都自发组织开展舞龙、舞狮、斗鸡、抢粽粑、打竹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历史渊源

 

抢粽粑是仫佬族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它起源于明朝时期的仫佬族村屯举办依饭节庆典活动。仫佬族村屯在举办依饭节期间,家家户户包粽粑,杀鸡宰鸭,各家的姑娘姐妹,远近亲朋好友,都携儿带女,把五色糯米饭、鸡鸭及各种熟食品装在竹篮里,回娘家或亲戚家与亲朋好友相会团聚。由于村屯来客较多,人们在参加依饭道场活动之余,为减免斗酒、打架等行为发生,村屯的“会首”就组织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以助兴,同时提高本村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于家家户户都有粽子,这样抢粽粑比赛就应运而生了。“会首”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集中到晒谷场开展抢粽粑比赛。几经演变发展,除在依饭节外,仫佬族村屯也会在冬至日或春节等节日期间举行抢粽粑比赛,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敬供神灵,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比赛规则逐渐完善,比赛规模越来越大,并一直延续至今。抢粽粑主要流行于县城周边的东门镇、四把镇、天河镇等仫佬族聚居区域。

 

基本内容

 

比赛前,在比赛场地上以6米为半径画出一个圆圈,中央摆放一张约0.7米×0.7米的竹方桌,桌上置一个高约0.8米、直径0.5米,外有竹编护壳的陶瓷水缸,缸内盛“三角粽”(用竹叶包、底部呈三角形的立椎形糯米粽,寓三人为众,民族团结之意),并用开水淹满。沿大圆圈边线等距离地放置“乐登桥”(用长2米、直径约0.15米的竹竿一根,两端各用1个竹筐为“桥墩”,钉牢成为一座“独木桥)一座,直径0.4米,高0.1米的竹圈4个;山门(用竹竿制成,中门高1.7米,两侧门高1.4米,宽度内空0.4米,联成一体,上面插满树枝和谷穗,挂上“五谷丰登”红横幅)一座;并以水缸为中心,等距离、相间隔地摆三个箩筐。

比赛一般是以“冬”组队,每队由一男二女共3名运动员组成,一人执竹筷条,一人执竹夹子,一人执竹捞绞。三个队同时上场竞争,取久久长长,发达兴旺,兴旺发达之意。

比赛开始:由裁判员二人击鼓鸣锣发令,裁判员一人滴水计时(用1小竹筒,下穿一小孔,内盛1千克水,开始比赛即滴水入桶,以滴完2筒水为结一局)。比赛通常要进行三局不同形式的角逐。

1局:三人合力抢粽粑。各队的队员手拉着手,以一只脚独立行走,另一只脚与相邻队员的一只脚在连环套上同步行走,一同走到水缸边,分别用竹筷条、竹捞绞捞缸内的粽粑,再快速返回放进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二筒水结束。

2局:三人接力抢粽粑。先由各队执筷条的队员快速跑向水缸,抢得粽粑后又快速返回原地,再沿圆圈边线跑,曲身串过“山门”,表示“辟邪”,独脚跳越竹圈表示“消灾”,飞身度过“乐登桥”表示“迎乐”,绕完一周后返回原地,将粽粑交与执竹夹的队员,依式完成同样动作后复回原地,又将粽粑交给执捞绞的队员,重复同样的绕圈动作,把粽粑投入本队的箩筐内。下一轮仍依次进行,滴尽两筒水结束。

3局:三人依次抢粽粑。执筷条者、执竹夹者、执捞绞者依次跑向水缸抢捞粽粑,放入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两筒水结束。

按比赛规则,凡给粽粑掉地者,由本人用自己所执的器具拾起,不准用手或由其他队员拾起。

六筒水滴尽,停锣息鼓收场,以抢得粽粑多者为胜,均者并列,按名次分别奖给粽粑、布料或红包以资鼓励。最后由各队把粽粑抛赠观众分享,表示仫佬族慷慨大方、热情好客。

 

相关器具

 

粽粑、竹筷、竹夹、捞绞、水缸、计时器等。

 

主要特征及文化价值

 

抢粽粑是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由男、女选手混搭参赛,富于趣味性、娱乐性。

抢粽粑传播传承了仫佬族的风俗和节日文化。  (玉庆福)